家乡的特色小吃作文(精选8篇) -k8凯发首页登录
篇一:家乡的特色小吃作文
乡味——豆腐
张翔
夜幕笼罩一座又一座小山坡,一间间小木屋顶上环绕着一缕缕的炊烟。我听着田垄间放声吟唱的蝉鸣声,一阵亲切的吆喝声打破了宁静:“吃豆腐咯!”
来到城里后,吃一顿爽口香淳的豆花似乎成了奢望。在超市买的豆腐往往不尽人意,总有一股浓烈的豆腥味,难以下咽,市场上难以见到豆花贩的身影。乡的味道,已成为梦里的一丝留恋。
今年春节,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那儿有我许久未见亲人,还有久违了的家乡美食。大清早,外婆早早地在油房洗开了黄豆,它们像一群吵吵嚷嚷的小孩子,在水花里欢快地跳跃着、嬉笑着。洗净黄豆,来到后院,石磨子早已恭候多时了。推石磨是件力气活,我想尝试,可它似乎并不听从于我,顽固地纹丝不动,我只好让外公外婆操劳。石磨对这群快乐的黄豆小精灵进行了一次大改造,黄白的豆浆汩汩流淌,豆香浓郁。
接下来,就是最漫长的一步——熬浆。提取出豆浆中最清的一部分,熬上几十分钟,屋里便热气腾腾,香气弥漫。外婆趁时机成熟,拿来卤水,用勺舀取,轻轻地在锅里搅拌,不久,锅里便起了絮状的豆花。养浆三分钟,外婆拿来勺子,舀掉多余的水,一块香气逼人,嫩滑爽口的豆花完成了!
夜晚,宁静祥和的村庄,衬着豆花的清甜嫩滑,无疑不是人间烟味,无疑不是乡愁的最好注解。
篇二:家乡的特色小吃作文
番茄炒蛋
赵瀚翔
番茄炒蛋也好,西红柿炒鸡蛋也罢,叫什么不重要。教我做番茄炒蛋的有两个人,满分作文网www.zuowenwang.net一个是我母亲,一个是外婆。
在乡下,番茄、鸡蛋不用买,下田,鸡圈就有。外婆的做法是,番茄去叶后清洗干净,用小刀在番茄中心生叶处转一圈——中心发绿的那部分就没了。这一手我却如何也做不到。
接着把番茄切片,再切丁。番茄丁不宜太大,否则炒不入味儿,也不宜太小,不过爱吃番茄酱的人可随意。最好1。5公分见方。然后打蛋,外婆那单手打蛋的功夫我是望尘莫及的。
一般两个番茄三个蛋,三个番茄五个蛋——外婆自家田里的番茄比成都菜市场的大。蛋打进碗里,然后用一双筷子搅拌。通常外婆搅十几下就不搅了,她只是把蛋黄打散。然后切葱花,去地里掐一根小葱就行,切三到五毫米的长度即可。表弟若见谁切葱花太大,或是用的大葱,他直接气愤地离开桌子——“就是存心不让我吃”。
接着热锅,倒油,润锅。匪夷所思的一幕来了——外婆竟先倒番茄,炒出汁液,然后放蛋,再翻炒,放盐、鸡精、葱花,出锅。这样做出来的蛋液全部包在番茄上,我感觉“没得吃头”。表弟却把一盘“蛋包番茄”吃得精光——实际上他是个极挑食的孩子。
妈妈教的又不一样。首先是把鸡蛋搅匀,大概二三十圈,再者是热油后先炒蛋,然后再加番茄。点火,大约二十秒,热锅,倒油,润锅,再等十多秒,从炒锅的侧面而不在油心的位置缓缓把蛋液淋进去。一个圆圆的蛋饼就成形了。十秒后,蛋液不冒泡了,“快搅一下”,妈妈不动声色,摇摇头。又五秒,蛋饼凝固了。“还不翻面吗”?妈妈仍一言不发。
这时,像蝶翼一样的蛋饼的边缘变成了黄褐色,妈妈再拿起铲子,反复用铲子切割蛋饼,然后倒入番茄翻炒。因为菜市场买回来的番茄大多数是被催熟的,里面的汁液很少,妈妈还要倒小半碗开水煨着,这样炒出来的番茄才不会太干。
出锅前放盐,鸡精,一小撮葱花。这样的番茄炒蛋有红、橙、黄三色,像初升的太阳,顶上还有白、绿的葱花,再冒些朦胧的热气,那么这顿饭一定不留半粒米。
成都,老家。番茄炒蛋给我的记忆是温暖的。
篇三:家乡的特色小吃作文
三虾面
刘梦洁
所谓三虾,即虾籽、虾脑、虾仁,它们都是虾身上最宝贵的东西。
讲究不时不食的苏州人,端午前后要吃三虾面,正值产卵的太湖青虾,虾籽多如麻,洗净后用水浸泡,为的是激发虾肉的弹性,令虾身更加紧实挺阔,掐去虾头、虾尾,公母分离,母虾有籽,公虾无籽。三虾面之所以贵(138一碗),正是因为昂贵的人工费,取虾籽的过程要非常有耐心,生虾虾籽非常难取,因为虾籽和虾脚紧紧粘连在一起,怎么抠也抠不下来,再大力也出不了奇迹,只能一点一点、一丝一丝地抠。
接下来是摘虾脑,我本以为虾是有脑子的,但所谓的“虾脑”其实就是虾的卵巢,所以母虾“有脑”、公虾“无脑”。难怪鲁迅先生说:“虾是水世界中的呆子”。
既无籽也无脑的公虾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有虾仁啊!晶宝肥硕,捋虾仁的过程就比抠虾籽简单多了,没什么讲究。在捋好的虾上放蛋清、食盐、生粉抓匀上浆,爆炒几十秒后捞出。
三虾准备就绪,锅中再次相遇,将葱在猪油中炒至金黄,煎好的葱油鲜香温柔,舀两勺在碗底。接着将所有食材全部翻炒,虾籽宣宣红,虾脑墨墨黑,虾仁雪雪白。
整个面的点睛之笔就是用虾壳熬制汤水与其他肉类高汤混合。下面、捞面、倒虾、撒籽,三虾面大功告成。虾仁清甜q弹、虾籽鲜香嫩爽,还有丰腴的虾脑,肥硕饱满。
从成都到苏州只为这一碗面中“爱马仕”——三虾面。
篇四:家乡的特色小吃作文
猪儿粑
陈霂钒
俗话曾说:“吃一个猪儿粑得道,吃两个成仙。”
猪儿粑是宜宾市江安县红桥镇的特色小吃。糯米粉混加适量大米粉和生猪油,经调熟揉团、捏做、包馅、蒸熟而成的粑粑,米香扑鼻,外皮洁白晶莹,薄而糯软,内馅可口,甜的香甜,咸的鲜美,味道极佳。
话说猪儿粑的由来,还跟光武帝刘秀有关。新朝天凤五年,天下大乱,赤眉军,绿林军,铜写军……百姓纷纷起兵反抗王莽,王莽亦下令让军队镇压各路民兵,未当皇帝的刘秀也曾被王莽军队追杀而避难至红桥,当地百姓为表达拥护刘秀,选用优质糯米磨粉揉团,捏成椭圆状,上有条凸起的猪背脊状,亦像“一只猪,蒸熟后献给刘秀,刘秀称赞不已,把它命名猪儿粑。
猪儿粑分甜,咸两种,甜馅需花生碎,核桃碎,插油,插油渣,白糖拌匀,咸馅需猪绞肉,半肥半瘦,竹笋丁,葱末,酱油,香油拌匀。用糯米粉混加适量大米粉生猪油揉团,准备包材--姜叶,洗净,擦干,刷油后备料。拿少许面团揉搓成像乒乓球的小圆球,在球中央捏个凹窝,在其中放馅后封口,先担椭圆形,再捏一条凸起的主背脊状,放在刷好油的姜叶上。
最后,最关键的步骤到了,蒸锅的水烧开,猪儿粑放入笼,大火蒸4分钟后,掀盖“闪气”,再盖上续蒸5分钟,出笼即完成。
我外公外婆就在红桥,每年过春节,大年初一的早上,外婆都会早早的起来做猪儿粑当做全家人的早饭,其中会做一个用硬币作为馅。谁要是能吃到了。说明来年会有好运。
猪儿粑不仅是一道美食,也是当地的一个传统习俗,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篇五:家乡的特色小吃作文
中江挂面
鲁蝶依
挂面是中江的特产,又称为中江空心面,也是四川省传统的汉族面食小吃,至今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外驰名的特产食品。
这面十分细嫩,汤酸香鲜美,微辣不腻,一大盆奶白色的汤,鲜鲜的,浓浓的,拿一个小勺子,喝一口,品品味,里面会加上一些萝卜,一咬下去汁儿涌进了嘴里,好纯,好润,好香,牛肉也是必不可少的配菜。色泽红润,香气四溢,软烂入味,尝遍天下美味,惟有此处最香。挂面中间是空心的,熟了也亦如此。特制筋道的手工面。自酿的纯天然开味汤。当这样一碗面摆在面前的时候,无论是谁也掩饰不了对这碗面蠢蠢欲动的馋念。面条,细如头发丝,洁白空心,光滑柔韧,风味独特。
爷爷会做挂面,小时趴在桌前,看他和面,来来回回揉面九九八十一下,有时会揪下一团面,让我自己捏娃娃玩,然后将面团拿出放在面板中,揉成方形,化成10条左右搓圆擦上清油,再放入圆筒内,盖上薄膜一小时左右后,就可将画出的条从圆筒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搓成直径三厘米左右的大条,将所有的条接成一根盘成单帽形,等待7~8分钟再扑粉,将其切成小条晾晒,从面桩取下放在面板上,再抖撒扑粉发汗,1~4小时即可取出挂面。
这虽不是很稀罕的吃食,与我却别有一番情怀。爷爷在厨房捣鼓一番,拿出一碗白的透明的面,上面浇上韭菜鸡蛋,金黄色的蛋黄点缀在绿色韭菜之间,实在是当时的美味,我大口的吃了起来,面条十分好吃,吃饱了。看看坐在对面的爷爷。正微笑的看着我吃,他那份满足,那份喜悦,溢于言表。
篇六:家乡的特色小吃作文
玉米粑粑
胡鑫灵
玉米粑粑,民间小吃,云贵等地流传甚广。其味香甜软糯,甚是可口。
它是80、90年代童年的味道,特别对于物资匮乏的乡下儿童而言。净白面馍是吃不起的,而颗粒饱满,味道香甜的玉米要拿去卖钱,所以祖母便用一双巧手,把剩下那些干瘪、发硬的老玉米做成玉米粑粑给母亲吃。
将玉米叶洗净,自然晾干。玉米粒全部掰下,洗净。再将玉米粒放入石磨中磨碎,加入适当面粉和糖,搅拌至糊状。把玉米糊放在摊开的玉米叶中,合上叶子,使其呈贝壳状。撕下少缕玉米叶,绑好。放入锅中蒸20分钟。
蒸好后的玉米粑粑静静躺在浓翠的玉米叶中,露出嫩黄的脸庞。其味清香,食之软糯可口,略带清甜。
和深受人们追捧的“网红美食”相比,玉米粑粑显得那么不起眼,甚至略有些土和俗,但它却带着独一份城市中少有的田园风味。
从它那淡淡的糯甜味中,我依稀能窥见一片无垠的玉米田,依稀能窥见一个灵动活泼的农家少女穿梭其中。
母亲曾同我讲,那时他们吃到的玉米粑粑因为玉米本身不够香糯,所以口感略显粗糙。但在那个年代,能吃上一顿已是孩童们万分惊喜的事了。喧闹繁华的城市生活,人们渐渐将这些温馨又珍视的记忆抛弃且不再拣起。其实这种食物能带给我们的,并不只是唇齿间的点点香甜,更能让我们在拥挤喧闹的生活中驻足凝望,好好想一想,忆一忆,记忆中丢失的曾经与往昔。
什么是好食物?有人云:“食天下物,行万里路!”又有人云:“品一杯茗,解百味人生”。可见,真正的好食物,是能传递一乡风土人情又满怀深深故事的。
这些,玉米粑粑都具备。在闷热的盛夏,你吃到这种小食,是否脑海中也会浮现那样一个小女孩;那样一片玉米田;那样一段时光。
篇七:家乡的特色小吃作文
羊肉汤
廖伟岑
自打我有记忆开始,就有一道家乡菜印在我脑海,这虽为冬食,可炎夏时节回老家,还是忍不住来上一碗。
这便是简阳人的骄傲——羊肉汤。
在成都,我也吃过几次羊肉汤,可都不如简阳的有味,要么汤色太浅,要么羊肉不正,可就算是这样,店家也会挂上醒目招牌——正宗简阳羊肉汤。
我喝的羊肉汤一直在石桥镇上,据老板说开店三十年,店名、店址、员工均无变化,做到这些的,真可谓有毅力。
店铺不大,可店门口有个极大的砖灶,目测直径1。5米,上置一大铁锅,内全为羊骨汤,据说此锅汤三十年不断火,三天一换骨,一天一补水,就这样熬了近三十年。
做羊肉汤时,切取羊肉片,盛取羊杂、羊血,小锅内放羊油,油热后将其一股倒进,待肉香四溢,以如盆般大的勺子舀骨汤倒入锅中,肉香顷刻飘满厅堂。
食汤时,观其汤,色如奶,极白,肉香从中飘出,似无形绳子,钻入你的肺腑。
羊肉汤蘸料极简单,一把辣椒面,少许盐、味精即可,多则无益。
食之,羊肉纹理惑强,有嚼劲而不老,裹挟一层辣椒面,激出无限鲜香。羊肚呈白色,细爽脆嫩,其表面绒毛裹满汤汁,鲜嫩无比。蘸一点辣椒面,辣味充盈唇齿,而后又满是鲜香。羊肠,内有羊油,略腻,但只要裹上辣椒面,瞬间转为油香,羊油浸入辣椒,包裹整个嘴巴,极香。羊血,切成骰子大小,深红,处理得极好,无腥味,蘸以辣椒面,味道香、辣、鲜、麻,口感极弹,又嫩,入口即化,鲜香便由此溢出。
对于羊肉汤中略腻的羊肠,我这个吃货发明了一道新吃法;锅内下宽油,将羊肠表面水分擦干,下锅炸至金黄,捞出,在羊肉汤里迅速过一遍,放入盘中,撒上辣椒面,拌匀,趁热下肚,辣香飘飘,口感香脆,而又带着汁水,实为一道不错的下酒小食。
这些吃完,以肉汤泡饭,佐以特制泡菜,和上几片羊肉,便是一碗咸鲜香合一的羊肉汤饭,这饭,我一个人能吃四碗。
现在,古镇翻新,老店搬迁,不知所踪,只剩这一家还在苦苦坚守,不为别的,只为让回乡的人们尝到一口家乡的味道。或许在将来,这东西可能就没有了罢。
篇八:家乡的特色小吃作文
呼市的烧麦
白钰诚
我去呼和浩特(又名青城简称呼市),别的都忘却了,只记得大昭寺的弥勒佛与他的烧麦。烧麦在呼市遍地皆有,但都是些小店,即便在烧麦一条街,也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铺面。似乎,这种烧麦不能批量生产,只存在于手工制作。开店的大多是蒙古族人,汉人又怎能做好蒙古族的吃食呢?
呼市烧麦的亮点有很多。
其一是“馅”,呼市的店家很大方实在,他们用的是羊肉与大葱。羊肉好像用的是羊腿肉,鲜嫩至极。大葱就不知道了,应该是山东大葱吧。羊肉有大有小,肉末易吞,肉块好嚼,且没有一点膻味,可真谓是“古法”了。
其二是“皮”。羊肉烧麦的皮极薄,透过蒸好的烧麦皮还可看见些翠绿。烧麦下部的皮被汤汁浸满,显出金黄,而上部的皮却是干的,整只就像挺着大肚子的婆姨,头上戴一朵白花。皮干却不干燥,吃起来还有面的本香。
其三是“茶”。老呼市人吃它都要配“砖茶”。茶是用一个瓷壶装着,倒出来却是深褐红的。喝到嘴里却有一种解腻,去油的感觉,一喝下肚功效极好,方才羊肉大葱的味道一下便没有了,喝几口就行,喝多了胀肚。它的味道和普通的红茶差不多,我疑是它就是红茶,却无从考证。不过它真的是解油的好东西。
呼市的烧麦以皮称重而论价钱(皮指烧麦皮的张数),老板问我吃多重的皮,我不知道,就点了一两,店家建议我五钱皮足够。点餐后看到开放式的厨房里,店家正在切大葱,剁羊肉,然后手工包烧麦,这一切都让我很惊讶,这年头能吃到这样的餐食真的是安全卫生有保障。五钱听着很少,一出锅却有十张皮的烧麦,烧麦铺满整整一个蒸格,每个烧麦都晶莹剔透。吃完不够,只觉得鲜美,就又来了五钱。店家甚是吃惊,告诉我:一般两个人才吃五钱。我本不胀肚,一听店家的话,便觉得肚子快撑破。
后来听人说,大昭寺的弥勒成不了佛,是因为他吃了一笼烧麦,还连连称好,被如来将怒。不知这说是真是假,不过连弥勒都称好,足以见它的味道好了。
回到成都后,我再也没有见过羊肉烧麦了。什么时候能再尝尝呢?不得而知。
大家都在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喜欢这样的影响作文600字
- ·我们是一家人作文800字初中作文(精选3篇)
- ·
- ·
- ·
- ·
- ·戴面具的我读后感500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