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之韵作文600字(精选4篇) -k8凯发首页登录
篇一:什么之韵作文600字
师长之韵
高山之韵在于巍峨的姿态,花朵之韵在于美丽的色彩,师长之韵在于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
老师放弃午休时间为我讲题,体现了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师者之韵。还记得那天中午吃完饭,刚到班级就被老师叫去讲题。刚进办公室,发现老师刚刷完餐盘回来,还没喝一口水,就拿出我的数学卷子,用笔指着题目,一个字一个字的教我如何审题,从题目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就这样细致的分析了一中午,下午第一节课的上课铃响了,老师和我一起走出办公室,她要去另一个班上课了。我的心中充满着感激,悄声对老师说:“耽误您一中午都没有休息。”老师笑了笑回道:“你也没有休息啊!为了中考,我们一起加油!”
妈妈细心照料家中花草,体现了对生活热爱的长者之韵。一日放学回家,看到阳台上多了两盆叶子泛黄的植物,原来是妈妈从同事办公室捡回来的。妈妈把它们搬到一个显眼的位置,然后又给它们擦叶子,又给它们浇水……经过一番修正,花枝还是有气无力稀稀疏疏地支着,一点都不好看。于是说道:“这几盆花都被别人养坏了,一点都不好看,你就别跟它们费劲了。”听了我的话,妈妈信心满满地说:“花草是通人性的,只要精心照料,它们很可能会焕发生机呢。”后来,我经常看到妈妈在阳台上侍弄她的茉莉花。一天晚上,在家中写作业的我忽然闻到阵阵花香袭来,跑到阳台一看,那两盆茉莉花叶子绿油油,开满了白色的小花,散发着甜甜的花香。我不禁钦佩妈妈对于花草的悉心照料。沁人心脾的幽香与之前的残枝败叶生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盆盆茉莉花,体现了妈妈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皆有各自的韵味,师长之韵体现在他们对工作的负责,对生活的热爱,师长的独特魅力使我敬佩,师长之韵伴我成长。
篇二:什么之韵作文600字
苏轼之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一首首诗词勾勒出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读苏轼之诗词,品苏轼之韵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之韵在于他深刻隽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东坡的心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他在被贬改迁汝州时,同友人游玩庐山时,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当朝扑朔迷离的政局,写下了《题西林壁》。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诗中除了有谷峰奇秀又有深刻隽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含蓄蕴藉,思致渺远。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之韵在于他爱国的情怀激励后人。公元1074年,密州灾情严重,任密州太守的苏东坡前往常山祭神祈雨,回来路上的骑射打猎,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他用粗放满分作文网www.zuowenwang.net的笔调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充满阳刚之美,“狂”态毕露,慷慨激愤,气象恢弘。“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直出会猎题意,决心亲自射杀猛虎,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之韵在于他豁达的胸怀化解烦忧。二次被贬密州,密州穷乡僻壤,此地生活和杭州天壤之别。公元1076年,41岁的苏东坡,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仕途不顺,亲人远离这是苏东坡最难过的一段时光。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想起七年不能相见的弟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亮阴晴圆缺一样是客观事实不因人的悲喜而改变,那么就把绵长的思念化作美好的祝福,化解心中的哀怨吧。生性豁达的苏东坡在他最难过的日子里写下了最美好的祝愿。
读苏轼的诗词,品味苏轼的人生哲理,人生理想,人生态度,诗之韵尽在其中,令人回味无穷。
篇三:什么之韵作文600字
诗之韵
诗是历史文化长河中翻滚的浪花,浪漫而美好,充满神奇的魅力和无穷的韵味。
诗的韵味在于白纸黑字洋溢的蓬勃生机。读《钱塘湖春行》,与诗人共赏西湖早春的胜景。诗人踱着步子经过孤山寺和贾公亭,看着白云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听到“几处早莺争暖树”,看到“谁家新燕啄春泥”,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天歌手一样的黄莺,争着抢着飞到被太阳照得暖洋洋的树上唱歌,不知是谁家的燕子来回衔着春泥,忙着筑巢,就像春天的使者般无忧无虑,将春天的生机勃勃带到人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仿若竞相开放的小野花身上散发的香气,和刚刚从大地里冒出头的小草带着的独有的泥土的清香已经飘到了鼻子前。春的气息,由诗中散发开来,让我穿越时空的阻隔,陶醉其中。
诗的韵味在于字里行间蕴含的报国壮志。读《破阵子》,感受诗人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诗人喝醉酒,在梦中听到军营中的号角声连成一片,给部下分酒食肉,听边塞乐曲,在秋季大阅兵的诸多场景,正是他曾经经历过的,已经永远留在记忆当中的画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样激烈的战斗他已无法参加,可他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连在梦中都不曾忘记。最后的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让我情不自禁的心疼他的壮志难酬,仿佛他已经从梦境回到了现实,他的极壮极悲,极梦极醒,他的开阔与潇洒让我为之动容。
诗的韵味在于矛盾起伏包含的自我排遣。读《行路难》,体味诗人内心的失意与豁达。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可见他内心的烦恼与茫然。哪怕仕途艰难,诗人仍然梦想着像姜太公和伊尹一样,遇到明君,建功立业,来勉励自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心情已经如此的苦闷,仍说“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终有一天要乘长风吹破万里波浪,渡过苍茫的大海。这样的为实现理想而为之奋斗的豪迈气概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豁达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诗的韵味是诗的灵魂所在,通过诗我了解到一个又一个诗人,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让我坐在家中看天下美景,收获深刻道理,体味诗的韵味,受益无穷!
篇四:什么之韵作文600字
稼轩之韵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些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诗词,都出自于“词中之龙”南宋词人辛弃疾之手。品味辛弃疾的词句,我感受他的生活态度和远大抱负,感悟稼轩之韵。
稼轩之韵,是热爱田畴关注民生的生活态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仲夏之夜,天空中高挂着一轮绮丽而皎洁的明月,洒下清冷的月光,与微风细雨一同,为行人送来丝丝清凉。被贬官而闲居江西的辛弃疾行走在月光铺成的地毯上,耳畔传来阵阵清脆的蛙鸣,感受到人们丰收的快乐,幸甚至哉。对着此情此景挥笔写下了传世佳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将心中漫溢的无限喜悦寄托于词句之间,将那个夏夜定格下来,传唱千古。
稼轩之韵,是渴望报国杀敌立功的远大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在千古名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晚年迟暮的辛弃疾以酒入梦,赤诚的心灵从年迈的身躯中解放,再一次回到了向往的军营。动人心魄的号角声震荡着僵硬的血管,从中喷薄出激昂的热血,尽情挥洒在秋日的战场。骏马疾驰,在连绵不断的箭雨中穿行,耳边满是霹雳般的弓弦声,心中只剩下收复失地的凌云壮志。哐的一声,梦中刀剑相交,现实里剑柄滑落,将醉翁唤醒,微弱的灯光下,擦亮的剑身倒映出满头白发,只能意犹未尽地回味,感叹中,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人生遗憾。
品味辛弃疾之诗词,我的灵魂仿佛跨过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与之产生了共鸣,他热爱田畴关注民生的生活态度感染着我,他渴望报国杀敌立功的远大抱负激励着我。稼轩之韵,回味无穷。
大家都在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